本站提供最佳服务,欢迎转载和分享。

沉没成本效应是什么意思?案例与启示

2024-12-04 23:34:53 来源: 分类:职场心理

戴尔·卡耐基年轻的沉没成本时候,曾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什意思案示创业经历:当时,卡耐基将一家成人教育班开在了密苏里州,例启并且在租场地、沉没成本搞宣传和日常开销中投入了自己所有的什意思案示资金。虽然成人教育班获得了很多人的例启认可,也迎来了不少学员。沉没成本但由于卡耐基缺乏财务管理的什意思案示经验,辛辛苦苦好几个月,例启也没有赚到一分钱。沉没成本卡耐基因此闷闷不乐,什意思案示陷入了极度自责的例启心理困境中。他抱怨自己不够聪明,沉没成本不知道如何赚到更多的什意思案示钱,甚至想放弃自己刚起步的例启事业。

直到后来有一天,卡耐基中学时代的老师乔治·约翰逊对他说:“不要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。”他才茅塞顿开,告别过去的所有烦恼,重整旗鼓,再次为自己的事业奋斗起来。再后来,卡耐基成了励志大师,他的著作畅销全球,拥有大批的读者。

卡耐基一直没有忘记老师的教诲,在很多次公开演讲中他都说道:“牛奶被打翻了,漏光了,我们应该怎么办?是看着被打翻的牛奶伤心哭泣,还是去做点别的事情?要知道,打翻的牛奶已经成为事实,是不可能再被重新装回瓶中的,我们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吸取教训,然后努力忘掉这些不愉快。”

卡耐基的这段话很有励志效果,如果用经济学理论来解释又是怎样的呢?经济学家将过去决策中已经发生或者投入的,不可能再被收回的成本称为“沉没成本”,比如,时间成本、精力成本、金钱成本等。

无论是做个人决策,还是商业决定,都经常会用到“沉没成本”的概念。

沉没成本是指那些已经付出的并且不可收回的成本,与之对应的是“可变成本”,即可以改变、收回的成本。在个人或商业决策中,我们只需要考虑可变成本,而不需要考虑沉没成本,这便是微观经济学理论所提出的观点。比如,你在网上买了一张电影票,已经付款并且不能退票,这时你所付的钱就可以算作沉没成本,就算你不去看那场电影,钱也收不回来了。

1985年,利物浦大学教授卡特琳·布拉默和俄亥俄州立大学心理系教授霍尔·亚科斯一起做了一个实验。这个实验是有关“沉没成本”的,它告诉人们,在做决策时,沉没成本会让人们变得不够清醒、不够理智。

两位教授招了一批志愿者,让他们设想面前有一次密歇根滑雪之旅,门票需要 100 美元;在他们买了这张门票之后,又发现一个更好的威斯康星滑雪之旅,而它仅仅需要 50 美元,于是他们又买了威斯康星的票。但两次旅行的时间有所重叠,两张票又只能自己享用,这时这些志愿者会如何抉择呢?是选择花费更多的不错的密歇根滑雪之旅,还是选择便宜但更好的威斯康星滑雪之旅呢?结果显示,更多人选择的是更贵的旅行,尽管结果可能没有后者有趣。但是如果不去参加那个更贵一点的滑雪之旅的话,人们可能感觉自己的损失会更大点。这就是一个思维误区——无论损失多少,花出去的钱都属于沉没成本,为什么不在同样的成本面前做出更佳的选择,而让自己为无法挽回的成本买单呢?正因为这样的思维误区很难被人们意识到,所以经济学家才会建议人们在做出决策时不要考虑沉没成本,这样才能做出更理性的决策,才能避免更多的损失。

人们都有“损失厌恶”的心理,所以才会去看自己不喜欢但却买了票的电影,去吃自己不喜欢但已经买了的食物,去开始一场并不算好但已经付了钱的旅行……因为人们觉得已经花了钱,且无法收回,如果不去做这些事情,就意味着“损失”,这种情况也被称为“沉没成本谬误”。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,这样的行为是不理智的,它会导致我们行动低效,并且错误地分配自己的资源。

如果一味地沉溺于沉没成本中,很容易做出一些非理性的决策。比如,很多赌徒在输了钱之后,为了把之前输掉的钱都赢回来,会不惜花费更多的金钱。

在“损失厌恶”的思维陷阱的影响之下,人们通常会继续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把错误的决定坚持下去,总不愿意“收手”,不愿让自己之前的付出变得毫无价值。事实上,这些行为都是受到沉没成本效应的影响,都是不理智的。

【本文网址:http://www.nhwsgc.com/news/07f399960.html 欢迎转载】

copyright © 2023 powered by sitemap 渝ICP备2023018151号-5